家庭教育


教养方式消极 孩子不爱学习


      学习是一件苦乐交织的事情,不能绝对化地说学习是痛苦的,也不能说学习总是快乐的。


      当孩子遭遇学习困难的时候,父母要有正确的态度——尊重个体差异,尊重孩子的发展速度和学习方式,对孩子的期望要合理,允许孩子在此阶段走得慢一些,帮助孩子平稳度过这一时期,对学习仍然保有兴趣。父母如果只指责孩子学习不努力,一味督促孩子花更多的时间学习,既解决不了问题,还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让孩子对学习失去信心。孩子迷茫无助还要忍受父母的指责,仿佛都是学习惹的祸,怎么可能爱上学习?


      对孩子来说,找到学习的意义比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更有利于他加大对于学习的投入。父母要采取积极的教养方式,注重让孩子找到学习的意义。


      父母的教养方式是一种与教养有关的、稳定的态度和信念的综合体。研究表明,情感温暖、行为指导、自主支持、父母参与、民主等积极的教养方式,可以促进孩子的学习投入;责罚、控制、剥夺、冷漠、专制等消极教养方式,容易引发孩子的不良情绪,对学习投入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导致学习倦怠。


      在积极的教养方式下,父母对孩子是有要求、有目标的。这种目标并非简单要求孩子考多少分,考上什么样的大学,而是希望孩子能追求幸福、有意义的人生,追求卓越,做最好的自己。


      家庭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教育,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要引导孩子学做一个优秀的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父母自己遇到困难如果能不畏惧、不退缩、不达目的不轻言放弃,在做事的过程中有计划、有目标、有毅力,力求做到最好,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不因循守旧,这些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是在向孩子传递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才可能将父母的希望变成孩子的自觉追求。


      生活即学习,孩子的早期游戏、日常生活都是一种学习,同样会遇到困难,也需要付出努力,并不都是快乐的,有时也要经历一些痛苦,也要承受某些方面自己不如别人,忍受别人对自己的嘲笑或奚落,甚至有时候不得不承认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如何学习,学会选择,懂得坚持什么、放弃什么,这些生活中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将会迁移到课堂学习上。


      不管是知识性学习还是生活技能学习,学习都是为了更好地生存、更好地适应社会,不同领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是可以互相迁移的。父母可以通过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正确的学习态度,进而影响到孩子的课堂学习态度。比如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给他尝试的机会,允许失败,不断加以鼓励。如果孩子的能力暂时达不到,就要先降低要求,小步前进。当孩子第一次完成任务的时候,父母是鼓励引导还是批评指责,都会影响孩子日后对待学习的态度。


      生活的智慧也是一种智慧。俗话说“心灵手巧”,在培养生活技能的过程中,孩子锻炼了手眼协调能力,发展了感知觉能力、注意力、观察力等,也促进了思维的发展,培养了计划性、条理性、灵活性和创新性,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让孩子更加乐观自信。这些能力和品质都会影响孩子的课堂学习,进而影响其学业成绩。


      同伴交往也是儿童生活的重要内容。在学习如何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孩子学会推测别人的想法,体会他人的感受,明白自己喜欢的别人有可能不喜欢,知道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学会解决冲突、协商妥协等。这种社会交往的智慧使孩子对人性的理解更深刻,更容易理解文学作品,写作文的时候生活素材更鲜活,对孩子的学业学习能起到促进作用。


      生活中遇到问题如何解决,如何选择,如何做决定,这些都可以锻炼孩子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决策能力,这些能力也会影响到孩子的知识学习、课堂学习,父母更应当关注。如果生活中孩子的态度是积极向上的,对于学习的态度也会是积极的。


      现在有些父母生活方面事无巨细地帮助孩子料理得很好,学习方面却希望孩子自己解决问题。他们忘了孩子如果在生活中没有遇到过任何挫折、体验过失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就会一败涂地。他们不知道孩子的生活习惯、生活态度都会迁移到学习中。如果只关注孩子的学习,父母就剥夺了孩子的生活体验,孩子不知道学习的意义,也会让学习变得枯燥无味,进而厌倦学习,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