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

真正的“王者” 访商丘市残疾人自行车运动员王献


图为王献在接受媒体采访图为和健全运动员同场竞技的王献

  他是一位来自贫困农村的残疾青年,是一个奔跑在人生道路上的倔强生命,是一个用拼搏和汗水实践自己梦想的追寻者。
他用努力创造生命的奇迹,用运动诠释生命的意义。他说,“我们不能选择命运,但我们可以选择改变命运”。他就是2012年美国洛杉矶世界残疾人自行车场地锦标赛冠军获得者王献。
幸运 不幸过后的正确选择
  1987年,王献出生于商丘虞城县利民镇王阁村的一户普通家庭,家中除了父母,还有一个哥哥和两个姐姐,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家人对他格外关心,他是幸福的。十三岁那年,在展庄小学上学的王献因为一场触电事故,失去了双臂。从一个健全人到吃饭也需要人来喂,这对于一个十三岁的孩子来说,未免太过残酷。难过、伤心、绝望,一度时光里他感到生命的百无聊赖。“同学、朋友异样的眼光,家人每天以泪洗面的悲伤让我一度产生了自杀的念头。为了不成为家人的累赘,我曾离家出走过一次。”谈起当年的那段往事,王献依然会有轻微的情绪波动。
  慢慢地,在家人悉心的开导和照顾下,从小不服输的王献重新振作了起来。为了习惯别人异样的眼光,他经常到人多的地方去走走。后来为了上学方便,也为了证明自己可以与以前一样,受伤前就很喜欢骑自行车的王献,又试着重新驾驭自行车,但困难可想而知。
失去双手前臂的王献只能趴下去,用肘部扶住车头。不仅如此,当时他骑的是老式自行车,只能用手指刹车。“我没有手指,就试着用右手肘部和双脚摩擦地面来刹车。”王献告诉记者。由于双臂难以把持车头,一旦地面凹凸不平,就很容易摔倒。为此,他不知摔了多少跟头,身上经常青一块紫一块,但倔强的王献没有退缩,咬着牙硬坚持了过来。
  两年后,经熟人介绍,王献来到了虞城县体校上学,后又转至商丘市体校学习。2005年9月的一天,对于王献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省残疾人运动员训练基地来商丘挑选运动员,在众多的报名者中,教练一眼就看中了王献,并对他发出了邀请。经过与家人的商量,结合自身的特点,王献下定决心走进体育的殿堂。
成功 艰苦历练的必然成果
  就这样王献来到了郑州,开始了他新的生活。
  然而刚到郑州的一个月,对王献来说却不仅仅只有一个月那么长。对父母的思念,对城市、队友的陌生感以及每天高强度的训练困扰着他。经过一整天的仰卧起坐、俯卧撑、加强腿部力量等体能训练,浑身就像散了架一样酸疼,没有多少思想准备的王献甚至产生了放弃的想法,但一想起父母殷切的希望和额头爬满的皱纹,还有大冬天裂开的仍然工作着的手指,他咬着牙走上了训练场。
自行车比赛与平时骑自行车完全是两码事,骑行姿势、骑行强度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这是王献始料未及的。每天除体能训练外要骑行30公里左右,随着训练的进行,每日骑行训练量逐渐加大到80公里,最多时要骑行100公里。
由于到基地的时间比其他队友晚了很多,再加上身材瘦小。第一次测试,王献的成绩并不理想,看到别人的成绩比自己好,好强的他流下了眼泪。从此,他往往第一个出现在训练场上,最后一个离开训练场,躺在床上,还在琢磨着骑行的技巧。周末,当其他的队友或外出、或回家,他依旧在训练场上埋头练习,双脚被上百公里的骑行磨的血肉模糊。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三个月后按比赛要求进行测试时,他赶上并超过了其他队友。
  他知道,只有在训练中刻苦,比赛才能出彩,多一分取胜的把握。当记者问他苦不苦时,王献这样说:“三百六十行,哪一行也不容易,既然选择了自行车运动员这个职业,就要努力练好,对这个梦想负责!”
  2006年4月25日,第七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自行车比赛先期举行。王献第一次参加大型比赛,获得一个亚军,一个第五名。2009年在河南省第五届残疾人运动会自行车比赛中,王献摘得三个冠军,这给了他很大的鼓励。2011年,他参加了第八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自行车比赛、信阳第三届毛尖杯全国自行车精英组比赛、宜都全国自行车公开赛、张家港环双山岛自行车赛精英组比赛,并均获得了优异的成绩。2012年在信阳第四届毛尖杯全国自行车精英组比赛、江西新沂落马湖自行车公路赛中,王献作为唯一一名残疾人,没有双手的他用胳膊肘控制车把“骑”行,并最终取得了第四名的好成绩。2012年2月,王献梦寐以求的这一天终于来到了,他同十几名中国运动员一道赴美国洛杉矶参加了世界残疾人自行车场地锦标赛。这是他第一次参加国际性大赛,作为一个残疾人,能代表祖国参加国际大赛,他心潮澎湃。比赛时,他的水平得到了超常发挥,不负重望,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王献,这个农村里走出来的孩子,凭着不屈的信念,执着的追求,带着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拼搏精神,为河南、为商丘赢得了荣誉,也为自己的人生交上了一份华丽的答卷。